首页 > 文教卫生文教卫生

何永新院长:不忘初心 勇毅前行 让每一位“折翼天使”未来绽放

2023-12-20 来源:山东速报网 阅读:

  2023年12月1日下午四点从北京出发,三个小时后到达厦门,在厦门评估完 29个小朋友,于12月3日下午坐五个小时的动车赶往南昌,12月4日,上午在南昌评估,下午又继续赶往合肥,在合肥评估结束,又马不停蹄地飞往南京,最后于12月6日下午返回北京。一周飞四个城市,这是我国资深儿童医疗康复评估治疗师何永新老师的工作常态。最忙的时候,一周要飞6个城市,评估指导130多个孩子。一年365天,大多数时间是在路上。有人羡慕他,三十几岁就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他的回答是,我每到一个城市就是评估、评估、评估,不去景点,不出去闲逛,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需要我的孩子。

从2010年至今,13年间,他奔波于全国各地,为3万多名孩子做康复评估指导。始终坚持专业、客观、公正、全面、有爱的评估。他敢于讲真话,实事求是,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孩子存在的真正问题,为家长拨开迷雾,指明方向。在同行业内被誉为“儿童康复评估指导第一人”。家长们信任他,认可他,都称他为“何老师”。

何永新院长:不忘初心 勇毅前行 让每一位“折翼天使”未来绽放(图1)

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人生最好的时光。电影《老师好》中的这句经典台词也是何永新老师从业几十载的真实写照。

何永新今年38岁,陕西宝鸡人,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海淀神经伤残儿医院实习,院长是中国脑瘫之父马若飞教授。

当年一起去实习的共有五名同学,最后只有何永新一个人坚持了下来。何老师说,他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一个人,那个人是他的偶像,是把他带进康复这条路的人——他的带教老师。

带教老师在他们整个医院里面病人是最多的,他一个人就可以养活半个医院。追随他的病人,有跟了他五年的,也有跟了他十年的,他只要去哪里,病人就跟去哪里,他只要不来,病人就不会去找任何一个人做康复。

在儿童康复这个行业里面,“认人”特别明显。如果病人觉得你技术好、人品好,就不愿意再去找其他人。何永新特别崇拜他的带教,跟着他学习了半年。学有所成之后,才开始自己接病人。可是,由于老师太强了,病人来了之后根本不愿意找何老师这样的新人,导致何老师在最初的一两年内,几乎没有病人可接。

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等,继续坚持。但是在等的过程中,绝对不能躺平,而是要不断精进自己的业务,把自己变得强大。如果有一天,有病人来找你,你才能有机会用技术赢得他们的认可。何永新就是这么做的。在没有病人的那段时间,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学习。当时,由于病人少,时间充裕,何永新与他的另一位女同事被院长调到了另一个科室里面,一有时间,院长就亲自给他俩讲课,开小灶,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

苦心人,天不负。慢慢地,开始有病人愿意找他们康复。何永新给自己定了一条原则,只要有人找他,就尽心尽力地去做,别人做半个小时,他就做四十分钟,“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努力干好每一分钟,把病人留下。”那段时间,何永新不敢生病,不敢请假,对于当时还是新老师的他来说,一旦请假离开三五天,病人一定会去找别人上课,当请假回来,又会变成没有病人的人。当一个人没有病人的时候,是特别可怕的,你就只能整天坐在那里闲着,其他人一看你在那闲着,就认为你技术是不好的,就更不愿意找你。

就这样,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何永新的病人逐渐增加。从三人涨到十人,从十人再到二十人,后面越来越稳定,一天能上16至18节课。

何永新是一个善于总结和思考的人。在上课的过程中,随着经验的累积,他慢慢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小孩子很正常,为什么还要来上课?有的小孩子不需要上这个课,但还在继续上,为什么?他开始反思,决定从源头上找原因。到最后他发现,比起做康复,更重要的是康复之前的评估。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就是从那时起,他意识到评估对孩子的重要性,决定从康复转向评估。二十几岁的人生开始有了清晰的目标。 

何永新院长:不忘初心 勇毅前行 让每一位“折翼天使”未来绽放(图2)

关爱儿童,让每一个折翼天使绽放幸福笑脸。说做就做,行胜于言。最初,何永新利用下班时间,在微博、百度贴吧、QQ群,大量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并开始在网上科普康复知识,目的就是让家长了解什么是康复。“我觉得让家长知道什么是康复,比让家长盲目地多花冤枉钱,然后东撞西撞要更好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积月累,慢慢有家长知道了何永新老师。从2011年左右,就开始有病人愿意从外地跑到北京,找何老师给孩子做评估指导。

有一位江苏的家长,他的小孩子被诊断为异常,慕名找到了何永新。他通过评估认定小孩子是正常的。最后事实证明,小孩子就是很正常,没有问题。后来,这个家长特意从江苏带着大闸蟹赶去北京,表达对何老师的感谢。“这个时候,就有一种被别人认可、被别人需要的存在感,而且,做康复,一年只能做十几个孩子,但是做评估,一年可以评估三千个孩子,这个对比是非常明显的。”何永新坦言。

评估最初是不收费的,初心就是想尽己所能帮助家长少走弯路。但人的惯性思维常常认为,世上并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的都是不好的。有一次,何永新给一个孩子指导了两个小时,但是家长出去之后就说他不好,因为何老师所说的,和他接触的专家、教授说的不一样。“这个时候我就觉得特别压抑,给他付出那么多,没有回报。”这是何老师当时的心情。此后,何老师开始逐渐收费。“收费之后,他就会珍惜你给他创造的这一点时间,他才会重视,才会觉得必须要重视。”何永新说。

一开始,因为资历浅,年轻,这条路走起来很难,但何永新从来没有放弃,一直在坚持,坚持把评估这件事做好。慢慢地,从一个人到十个人再到一百人、一千人,通过口碑相传,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了他的名字,找他评估的人来自天南海北,何永新不得不走出北京奔走于全国各地。

有个南京的小朋友,三个月时找何永新评估,何老师说是脑瘫徐动。五个月的时候,家长不放心,又找到何永新,何老师依然确定孩子是脑瘫徐动。然后,妈妈就带着孩子去上海做康复。在上海没做多久又回了南京。后来,何永新每次去南京,妈妈都会去找何老师,让他帮忙看一看孩子,聊两句。“别看这两句,就会给家长一个方向,指导家长做什么,不要做什么,方向明确了,再坚定地去做该做的事情。”康复最大的捷径就是:知道小朋友是怎么回事,然后坚持,家长必须参与。

现在这个小朋友已经在读小学,已完全融入学校、融入社会,生活也完全可以自理。而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一直采用的是家庭干预,何永新会持续跟进,定期评估,定期指导,原则就是,让家长少花钱,少走弯路,达到好的效果。

还有一个贵阳的小朋友,在贵阳本地评估的结果是有问题,比较严重。两三个月时,妈妈一个人抱着孩子去了武汉,在武汉评估的结果也是有问题,妈妈又抱着孩子去了北京。在北京看了很多地方,都说孩子很严重,是痉挛型四肢瘫,以后不会走路,残疾。妈妈不死心,又找到何永新,何永新给的结果是,小孩子是正常的,但妈妈根本不相信。她一路从贵阳看到北京,所有人都说孩子有问题唯独何老师说孩子没事,换谁也不相信。

一个月后,妈妈又找到何老师,何老师依然坚持说孩子是正常的。那个时候,妈妈已经非常焦虑,她发了很多微信给何老师,表达了她的迷茫、无奈和无助。何老师用了很长时间去跟妈妈沟通,做她的思想工作,劝她带孩子回家。告诉她小孩子特别正常,下肢紧是生理的,根本不用管,一周岁肯定会走起来。最后,好不容易把妈妈劝回了家,孩子的爸爸却仍旧认为孩子有问题。

在孩子七个月的时候,他们又找何老师做线上评估,何老师依然坚定地认为孩子是正常的。最后,时间给出了答案。在距离孩子一周岁生日还有两天的时候,坐在地上玩,突然就自己起身走路了。

2023年4月,何老师又去贵阳评估,妈妈得知这一消息,专门带着孩子拿着锦旗赶到贵阳感谢何永新,感谢他当年专业、客观、公正的职业态度,挽救了他们的孩子,挽救了一个家庭。

做评估这么多年,遇到家庭条件困难的孩子,何永新就不收钱,免费给做评估。还有很多家长,因评估与何老师相识,认可何永新老师的专业和人品,慢慢成为彼此的朋友。像这种情况,他也不收费。

在何永新老师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评估指导,有方向有目标地进行康复干预,而不是流水线,东奔西跑,迷茫,怕耽误,心理安慰式地康复。

十几年来,何永新见证了无数个家庭和小朋友的成长,与他们共鸣共情。在家长的心目中,他就是希望、是种子、是火苗,是灯塔。而家长的口碑又是何老师不断前行的动力。

“回顾我们10年的艰辛康复之路,去过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多家知名医院和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求治,收效甚微。家庭有个特殊的孩子,他牵挂着几个家庭几代人的心,在我们无路可寻,十分迷茫之时,是何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福音,点亮了希望,增强了我们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力量。”一位康复儿童的家长发自肺腑地说到。

何永新院长:不忘初心 勇毅前行 让每一位“折翼天使”未来绽放(图3)

大学毕业至今,何永新一直生活在北京。他太太是北京人,就是当年在北京海淀神经伤残儿医院,和他一起被院长调到同一科室的那位女同事。最开始,夫妻俩一起做康复,一起外出评估。后来有了孩子,太太的人生角色发生了转换,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家庭和孩子身上,而何老师,全部的工作与生活就只有一件事:评估。

不外出评估的日子就在家待着。在家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度过的:早上7点钟起床,七点半开始回复家长前一天留下的问题,回复完之后,开始线上评估,大概评估8至12位小朋友,在上午十一点左右结束。然后,他会和太太一起出门买菜,回家做午饭。下午和晚上的时间,用来构思和录制科普视频,解答科普视频中家长提出的问题。

他的人生因评估而充实,也因评估而变得单调。他可以不吃饭,不喝水,也要录视频,做科普,给家长做指导。平时爱好很少,看书算一样,但留给看书的时间也不多。一本书,一看看一年。去年读完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觉得好,想着要多读书,但时间又被评估填满。他还有一个小习惯,喜欢随手记录当下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和思考,但大多数又都与康复有关。

2023年12月2日,他去厦门评估,白天忙完工作,晚上坐在酒店附近的草坪上,吹着风,看着过往的行人和疾驰的车辆,在朋友圈写下这样的文字:

我去过很多地方

但是其实哪里都没有去过

高铁站,飞机场,酒店,路上

这就是我的生活

单一又单调

生活和工作

被我搞反了

只有工作压根就不懂生活

……


不懂生活、没有应酬、朋友很少的何永新,某一天,却因为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开启了一段缘分,结识了一位朋友,他就是山东临沂圣博康复医院的院长——王晓东。

2018年7月22日,这一天是何老师与王晓东院长第一次见面的日子。其实早在2012年左右他们就彼此听说过对方,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接触。后来,他们共同评估过一个孩子,有了分歧,王院长就打电话给何老师,质疑他,甚至还有些生气。何老师接到这个电话不但没有生气,还对王院长说,“我们见个面吧”。就这样,才有了2018年夏天他们俩的第一次见面。

见面后一聊才发现,原来两个人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价值观相近,对儿童康复行业、康复理念和体系的理解也非常一致,立刻嗅到了同道的气息。

他们年龄相仿,都出身农村,学的都是临床专业,都是没有任何背景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创业,只不过,后来王院长把团队做大了,何永新把个人做大了。何老师常年一个人、一只包,奔波于全国各地,王院长在创业初期,也有相同的经历。因此,他们更懂得彼此经历过的那些艰难岁月。

后来的相处中,两人亦师亦友、相互照耀、互相成就,彼此欣赏。王院长欣赏何老师的专业能力、敢于直言不讳的性格;王院长身上的激情、阳光、自信又影响感染鼓舞着何老师。“他身上有一种类似五四精神的东西,追求进步,自强不息,富有创造力,敢于探索,永远有蓬勃的热情和生命力。”何老师如此评价王院长。

这份不打不相识的友谊,从2018年的夏天开始延续至今。两人因康复结缘,也因康复变得更为紧密。让人欣喜的是,他们不仅有相同的人生来路,关于未来,也有同样的梦想和愿景,那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为中国的儿童康复做一点事情。即使现实坚硬、道阻且长、力量微弱,但他们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何永新院长:不忘初心 勇毅前行 让每一位“折翼天使”未来绽放(图4)

深耕儿童康复近二十年,王院长和何老师太了解家长和孩子最需要什么,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说,一开始踏入这个行业,只是为了谋生,让自己有饭吃,但当亲历康复一线二十年,他们看到了“特殊家庭”这一群体真正面临的困境和迷茫,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一位带着孩子在圣博做康复的妈妈曾写下这样的文字:

我放下你

我就放下了你的一辈子

但是我抱起你

我就放弃了我的一辈子

如果有一天你羽翼丰满时

请允许我全身而退

短短几行字,道出了家长的万般无奈和对孩子未来的殷切期望。早在二三十年前,一个家庭里面若有一个残障儿,父母可能会选择放弃,甚至抛弃。但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发展,大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父母即使知道孩子有问题,也依然会选择尽最大努力保留下来,人对生命的重视显著提高。

然而,一个“特殊孩子”的降临,对一个家庭命运的影响和改变,不是一时,而是一生。

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一个家庭有强大的经济支撑。虽然目前国家对残疾人越来越重视,投入越来越多,不管是医保方面的倾斜还是残联方面的补助也在逐年增加。但这些”特殊孩子”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什么样的教育和职业发展才适合他们?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体系和框架还并不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到6岁的孩子可以在医院或机构康复,6岁之后,不能融入学校、融入社会的孩子该怎么办?他们要去往哪里?漫长的余生,等待他们的难道就是被封闭在家中,成为家庭的负担吗?就算可以待在家中,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又能照顾他们多久?

这是王院长和何永新老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们看到了这个群体的生存现实,也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和可能性,剩下的就是努力让这份可能性落地实现。现在,圣博已经在做6到17岁孩子的特殊教育,将来会打造集康复、教育、职业培训、辅助性就业、重度孩子托养,这样一条环环相扣的产业链。目的就是解决不同孩子、不同特质、不同年龄段的需求,从而真正解放家长,解放孩子,解决社会问题。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前路未知,但他们还是想去试一试,试了不一定成功,但不试一定会后悔。“因为热爱,所以想去改变整个行业,去引领这个行业,家长认可你,信任你,就觉得有这个责任,有这个担当,更有这个义务去做这件事情。”何永新说。

这是他和王院长共同的使命和愿景:此生要尽己所能改变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形态,让每一位折翼天使未来可期。

现在,每隔几个月,何永新就会来到圣博,和王院长以及圣博的康复师们一起坐下来,探讨康复技术、康复理念,聊中国儿童康复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聊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大家畅所欲言,从心出发,相互碰撞、讨论、思考、分析、总结,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更好地康复。

对年轻人,他毫无保留,倾囊相授。他希望年轻人能快速成长起来,不管未来学有所成之后,他们在不在圣博,只要他们还在儿童康复行业,就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改变这个行业,哪怕是一点点,也是好的。

为了帮助更多人,他们成立了公益评估团队,每年去往全国各地给需要的孩子做免费评估指导,目前已经走过133站。2023年一年,足迹遍布杭州、新疆、广州、内蒙、长沙、武汉等各大城市。

“走到哪里就把希望带到哪里”,这是王院长和何老师的初心,也是圣博人继续努力的方向。不管未来如何,他们依然会并肩站立,秉持初心,笃定前行。为自己,为他人,为千千万万个需要他们的折翼天使。

他们也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从医20多年的何永新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勤勤恳恳,甘愿做守护儿童健康的“孺子牛”。在新的起点上,何永新携手圣博康复团队,修医德、行仁术,用优质的服务为健康中国建设绘制好工笔画,谱写新篇章,奉献绵薄之力!

何永新院长:不忘初心 勇毅前行 让每一位“折翼天使”未来绽放(图5)

(孙嘉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