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教卫生文教卫生

实小教育集团实施“1234”管理策略深化全员导师育人打造育人新样态

2024-11-12 来源:山东速报网 阅读:

平邑县实验小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实施全员导师育人制,引导教师从“教师”转为“导师”,由“育分”到“育人”,积极探索全员育人的新模式、新路径,努力打造多维立体的教师协同育人新样态。

一、健全一个机制,凝聚育人合力

学校自2023年实施“全员导师育人制”,探索全员参与、各科教师协同育人的教育机制。通过导师和学生的选配,形成“导学”关系,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育人”“教书”“新一岗双责”。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业辅导、成长向导。实现由经师向人师的转变,教师由着眼于学生的考试分数,向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转变,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二、做好两项改革,创新育人管理

为了科学推行全员导师育人工作,促进各学科教师的协同育人,学校进行了两项育人管理机制的创新。

一是成立新生态教育发展研究院,实现学术引领。学校通过申请、审核、评选,选定各科室6名管理骨干组成新生态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实施全员导师育人制。研究院给校长当全员导师的参谋和助手,助推科学决策,系统研究国家新时代教育政策和上级文件,学习借鉴省内外名校优秀实践,拟定学校全员导师育人实施的整体中长期发展规划,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通过定期深入各校区调研,敦促落实好学校既定教师协同育人的计划,并做好实施评价工作。坚决破解中梗阻顽疾,打通落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进行全员导师项目化管理,实现落地生根。选择各科室精干力量,成立“全员导师制育人制”实施项目组,负责指导导师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施、评估工作。并通过组建六个子项目组(全员导师评价项目组、全员导师课题项目组、全员导师年级推动项目组、全员导师学科融合项目组、全员导师普通导师实践项目组和全员导师项目化学习项目组),以六个方面研究,深化全员导师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助力教师协同育人的落地生根。

三、打造三支队伍,提升育人水平

建立导师分类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三名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发掘骨干教师的潜力,给他们的成长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形成教师协同育人的崭新气象,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是打造全员导师育人指导专家团队。分管德育副校长、新生态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儿童心理学专家组建“全员导师协同育人指导专家团”,专家团下设心理健康、阅读辅导、思政教育、项目化学习和法制安全教育等五个分团,几年来举办报告会、座谈、体验课堂等30余场次,受益人数约3千人,服务学生约1万个,有效指导教师协同育人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是打造首席导师团队。在校级层面,建立以齐鲁名班主任和沂蒙名班主任为核心的学校首席导师指导团队,指导各年级和各班级首席导师开展工作。团队成员必须担任首席导师,在工作的实践中,研究协同其他教师育人的方法和策略,分类别、分层次研发教师协同育人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指导广大导师团结协作,真正实施教师协同育人。

三是打造普通导师团队。赋予非班主任的导师身份,改变原来的音、体、美、信教师等非班主任的只教书不育人的现状。通过导师入班办公、家访、参与活动等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管理中,践行导师的育人教书。并通过各级培训,提升普通导师协同育人的能力。

四、创新四项活动 涵养育人品质

一是推行入班办公。学校通过实施全体导师“入班办公”,筑牢全环境育人的基础,创建教师协同育人的新样态。并通过实施“望、闻、问、切”策略置身班级,用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语言来表达思想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的行为。同时学校以“入班办公”的深入推进为支点,从而撬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杠杆,夯实教师协同育人的基础。推动各校区召开“入班办公”故事分享会,提升协同育人水平,并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协同导师育人故事《我的入班故事》。

二是推动课堂改革。通过全员导师制,实施新生态展学课堂改革,打造有生长感的课堂,同时在课堂中融合德育。导师在课堂上核心素养提升作为目标,把展学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成长的基本方式。通过自学-互学-共学-导学-测学-延学六个环节,推动导师的课堂改革,把教师的教书,转变为育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是实施项目化学习。学校将全员导师育人制和学生项目化学习进行融合。导师引导学生实施发现问题--确立项目--研究实践--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总结提升的项目化学习策略:在首席导师主持下,导师团队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科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确定项目化学习的内容。并利用导师课堂,深入开展项目化学习。将项目化学习和课堂教学融合,实现课上课下一体化,校内校外一体化,实施跨学科教学。

四是进行课题研究。校长亲自担任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全员导师育人制的实践研究》主持人,并且建立10个校级子和2个县级子课题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全面推行全员导师育人制的实施,提升教学协同育人的实效。(刘大勇  康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