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名家 > 图话山东图话山东

禹城市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

2021-03-17 来源:山东速报网 阅读:

自2015年3月开展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禹城市在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能力不减弱、农民利益不受损”四条底线的前提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统筹推进,创出了具有鲁西北平原地区特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禹城经验”,提报修法建议39条,其中“风险评估”“征地程序”“民主协商”等8项创新实践被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吸收采纳。

 

 

图片

一、一定两创,公开透明,阳光顺畅“征地”

禹城市通过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创制科学征地流程和多元保障机制,创新形成了“范围适当、认定合理、民主协商、保障有力、和谐征迁”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模式,在163宗15733亩土地上实验新的征地流程,新征土地没有发生一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及信访案件。

 

制定《禹城市土地征收目录》,构建以听证为关键环节的公共利益认定机制,既缩小了征地范围,又保障了发展用地需求。

 

首创“一评估二协商三公告四协议”征地工作流程,构建了“与2/3农户签订确认意见”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民主协商机制,风险评估规避社会稳定风险;协商公告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表决权等合法权益;四个部门共同与被征地村集体签订协议,为农民权益保驾护航。

 

首创“一代管、二提高、三保障”多元保障模式,全国首创征地补偿资金代管,全省率先提高征地区片价和社保补贴,实施养老、住房、就业多重保障,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图片

 

图片

二、同地同权,建章立制,高效集约“入市”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以来,创新形成了“同地同权、布局规范、增存统筹、公平公开、高效配置”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模式,实现入市407宗4844亩,保障了400余个项目落地,有力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助推了城乡融合发展。

 

摸底调查,明确“哪些入市”。一方面“摸清存量”,组织队伍,对全市存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情况和入市意向进行摸底;另一方面“规划增量”,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在全市11个镇街各规划建设一个产业园区,确定主导产业及规模,明确入市范围和位置。

 

界定主体,明确“谁来入市”。明确乡镇政府(街道办)、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等作为入市主体,土地所有权为村集体的由村民委员会作为入市主体,土地所有权为乡镇农民集体的由镇财政农经管理中心作为主体实施入市。

 

规范程序,明确“如何入市”。实施就地入市、整治入市和调整入市,并对2330亩零星分散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含农村宅基地)复垦验收后,指标全部调整到产业聚集区入市。同时,探索了出让、转让、作价出资入股等多种入市方式。

 

健全机制,全面保障入市。制定9个规范性文件,提供入市政策支撑,构建城乡统一的地价体系,协调金融机构办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动产权抵押贷款55宗5034万元,实现了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权利。

图片

 

图片

三、以点带面,全域铺开,积极稳慎“宅改”

2017年12月,禹城市在“征收”“入市”基础上,新增加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创新形成了“一规引领、三权分置、全域有偿、多元保障”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模式。

 

全域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进一步充实完善各项规划,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开展“全域有偿使用”,科学制定宅基地有偿使用“13523”标准,实施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工作,没有发生一起行政复议、市长热线和信访案件;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原则,实施废弃宅基地和空闲地收回整治,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采取“二榜公示”“三级审查”,实施房地一体不动产权登记,保障群众住房权益。

图片

 

图片

四、试点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破瓶颈,攻克一批农村土地管理利用中的难题。通过“征地”改革,破解了公共利益难认定、征地范围过宽泛、征地社保补贴资金难落实、征地矛盾纠纷多等征地改革难题;通过“入市”改革,破解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不能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问题;通过“宅改”,破解了宅基地取得、使用和退出制度不完善、用益物权难落实等问题。

 

(二)惠民生,为农民群众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征地补偿费实现保值和增值,被征地农民收益比以往提高700元—1100元/亩;率先提高征地区片价和社保补贴标准,分别提高2.4—2.6万元/亩和0.5万元/亩;完善安置补偿政策,健全农民房屋权能,让群众分享到更多红利。

 

(三)拓财源,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入市”、“宅改”带来直接收益3亿余元、赋权抵押贷款近6000万元、节余指标交易22亿元,切实解决了乡村振兴“钱从哪里来”问题;同时,通过“入市”建成10个乡镇产业育雏园,引进投资60亿元,落地项目400余个,有效破解了乡村振兴“产从那里兴”的问题。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