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丽乡村美丽乡村

将科研成果撒播在沂蒙大地

2019-08-24 来源:山东速报网 阅读:
        8月24日讯    高畴新雨足,布谷唤新春。2019年开春,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郑城镇南武城村54岁建档立卡贫困户王英昌说,“还是王书记跟俺们讲了新思路,鼓励承包流转土地,一年下来挣了二三十万块钱。今年家里还添了个大件儿——汽车,真是越干越有劲儿!” 王英昌口中的“王书记”本名王军,临沂大学教学管理骨干,省派驻村扶贫工作队成员,2018年2月进驻平邑县郑城镇开展扶贫工作。科班出身的他,以农业科技的专业优势,以利民惠农的赤子情怀,深入到三农一线,将现代科研成果撒播在沂蒙大地,使当地主产业金银花持续升“值”,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快速转型升级。16个月的农业一线实践,成就了王军扶贫富民的朴素理想。

将科研成果撒播在沂蒙大地(图1)
  一、扎根调研出效益,生态种植创新路
  山东省平邑县郑城镇武城村是一千年古村,宗圣曾子就出生在这里。长期以来,零星粗放式的土地耕作模式,使得当地群众守着三两亩薄地,辛苦一年,到头来依旧贫困。怎么改变?从哪儿入手?王军和驻村工作队费尽心思。驻村不久,工作队即积极协调土地规模化开发利用,承包流转土地开始“流行”起来。很快,连片细作的金银花种植模式落户帮扶村,既盘活了土地资源,也增加了种植户收益。 “王书记给俺们出主意、想办法,租到土地、种上花苗还不放心,经常到大棚里提供技术指导,没他的话俺哪敢想致富的事儿?”王英昌的爱人孔庆英说。这一个典型的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承包种植金银花苗40余亩,仅仅一年,除支付土地流转费用外,还带动周边几十个村民到自家大棚成为“产业工人”,一时间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致富能手。
  “山那边金银花种植合作社”标准化种植基地,既是王军的科学研究基地,也是将困难群众转变成农业“产业工人”脱贫攻坚的桥头堡。基地负责人范学明,流转土地后,安排当地农民从事集约化生产,平均每户年收入增加1.8万元。在种植基地,可以看到,成排的金银花树下,铺种着茂密的蒲公英。这在外人看似“胡闹”的种植方式,在这里可是增收的“新法宝”。“金银花和蒲公英套种,不仅可以防止杂草的生长,省去人工除草成本,还能增加土地产出,实现增值增收。”王军不厌其烦地给种植户介绍的这种“以草治草”的种植模式:“不仅大量减少农药使用,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种植基地现场,头茬蒲公英已经收割完成进入晾晒阶段。与大部分植物不同,蒲公英一次播种可重复收割,一年可收三茬,每亩年产鲜蒲公英4500斤、干蒲公英1500斤,年产值在4500元左右。

将科研成果撒播在沂蒙大地(图2)
 
  二、以花为媒兴产业,点石成金出新品
  平邑县金银花产区位于北纬37度左右,是植物生长的黄金带——世界上最好的农作物都分布在这条线上,无霜期、降雨量、日照、湿度……一系列指标成就了这个纬度的奇迹。王军扶贫驻地作为金银花的原产地和主产区,道地金银花资源十分丰富,全国近60%在此产出、80%的金银花在此流通。2018年5月,山东省农业厅发布第三批全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平邑金银花与平阴玫瑰、菏泽牡丹一起,作为“三朵金花”同时上榜。然而提高其附加值,成为了该产业的瓶颈问题。
  2019年初,又逢金银花采摘季。在平邑县胜超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烘干车间里,黄澄澄的金银花进入焙干阶段。以前由于加工工艺简单,除了干花加工,金银花产业附加值几乎为零。今年,平邑盛超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了优化升级金银花烘烤设备,只见工人们穿戴工作服和工作帽,将新鲜采摘的小金花放入烘烤设备,不一会金银花就被烘干,不仅饱满、成色好,卖价也高。盛超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邱思刚,在“王博士”的指点下,烘干过程中增加了冷凝回流装置,用来回收金银花烘烤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的有效成分“细胞液”,进而加工生产用于保健用途的副产品-金银花凝露。“以前烘干,金银花的精华‘细胞液’就如同‘下脚料’被浪费丢掉了,现在我们将其提取出来,变废为宝,开发做成高端医用产品。金银花凝露通过电商平台,一瓶能卖到15-20元钱呢。”目前,王军正在帮合作社筹划进一步开发金银花系列洗化用品,漱口水、沐浴露、面膜、牙膏等,拉长金银花产业链条,开拓金银花产品市场,实现帮助农民脱贫增收的目的。
  “老百姓现在都喊金银花是幸福花、致富花,也真切希望能通过自己所擅长的专业知识,让金银花给沂蒙大地带来真金白银,让这片‘红’色土地富起来,美起来。”王军说。来自河南省的几位金银花种植户特意赶到平邑,为王军送来了一面锦旗,同时也带着金银花种植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来请教“王博士”。“我们去年开始在平邑引进花苗,产出的金银花再卖到平邑,这个过程中,王博士和平邑县金银花标准化种植协会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服务。”河南和家农场致富带头人郭勇说。“我们的金银花也走上了‘一带一路’!”平邑县金银花标准化种植协会党支部书记刘金炜介绍,2018年9月27日,王军在河南禹州的中医药会议上,将山东省的扶贫产品——平邑金银花项目推介到了乌兹别克斯坦,日前已收到乌方进行项目推介的邀请函。
  三、扶贫扶智育动能,授人以渔助攻坚
  扶贫先扶智,扶智扶项目的同时,王军深深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驻村扶贫期间,他先后联系青岛农业大学、中国医药研究院、山东省中医药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临沂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相关专家教授10余人,与当地农业部门联合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培训活动18次,参训农民500余人,有效指导了农业生产。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的足迹走到了兰陵、费县、沂南、莒南、兰山、平邑等县区的广大农村,对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无公害防控与平衡施肥”培训13场次,参训人员1000余人次。
  王军的信念中,驻村干部,既要在村里驻得下、靠得上,还要成为一方产业的科技助推者、文化保护传承人、群众工作调研员。驻村期间,他协助平邑县农业农村局申报山东省第一批“杂粮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中国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并于2019年分别获批。撰写《"四联八建"工程助推乡村脱贫振兴》《关于郑城镇金银花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分析》调研报告两篇,供政府决策参考;通过政协系统提交《关于筹建宗圣纪念场所,保护千年古迹的提案》《关于弘扬曾子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提案》得到落实,目前古迹保护工作已全面启动。

将科研成果撒播在沂蒙大地(图3)
 
  四、攻坚路上遇险情,投入终生为乡村
  对当地道地金银花品种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是王军和他“师父”鲁玉成最有成就感的“名片”。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鲁玉成,研究金银花40多年,在金银花的培育种植和品种开发方面经验十分丰富,是王军驻村后认的“师父”。一次和师父出门调研,山路蜿蜒曲折,返程的路上天色已晚,突然遭遇大雨、视线不清,开车跑错方向,车胎被山石滑破,路上搁浅到大半夜。因怕家人对自己一人在外过于担心,后来,王军一直没敢给家人提及此事,只是在夜深人静之时,默默地写了一封“遗书”,悄悄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目前,“师徒”俩抢救性保护当地道地金银花16个品种,忍冬科品种资源达40个,正在筹划建设“中国金银花野生资源保护区”。农村一线调研、实践,让王军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农村事业中,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广大农村、天地广阔”的内涵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让王军也没有想到的是,本来在城市有着安逸工作的他,艰苦的驻村扶贫经历,不仅重新定义了了他对三农的思维和情感,而且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让他下定决心要为乡村振兴事业奋斗终生。
  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沂蒙经济社会快速的腾飞,临沂市人民政府启动了临沂市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筹建工作。得知这一消息后,王军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到临沂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工作,希望能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为沂蒙老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目前王军作为现代农业专业带头人所在的临沂市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筹)现代农业专业专家团队,全部来自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一线,为三农事业发展正在蓄积力量蓄势待发。
  2019年,是山东省“工作落实年”。“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美丽蓝图已经绘就,如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王军坚定认为,唯有不断发扬沂蒙精神,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通过科技为农兴农强农,勇当新时代“挑山工”,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沂蒙老区的乡村振兴,需要一批人作出牺牲、付出心血,更需要培养一支“专心做农业、专业强农村、专注扶农民”的三农教育培训队伍,将现代农业的理念应用于田间地头、沟边河堰,将有限的青春投入到更加适合自己的现代农业科研教育当中,坚持以问题导向研究现代农业,从顶层设计架构现代农业,打造最符合“生态沂蒙”的应用型现代农业专业群,在沂蒙大地上撒播优秀的科技成果,才是一个沂蒙山农业人的价值追求。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路在脚下,王军追逐着他的农业科技梦,沿着沂蒙老区乡村振兴之路,脚步会更加坚定。
将科研成果撒播在沂蒙大地(图4)
(姜 宁)